沿黄河邂逅大海|在高青“活的博物馆”见证“
海报新闻记者 赵鹏程 淄博报道 11月6日上午,2025年“海上与黄河相会”主题采访团步行至淄博高青黄河塔。在这座矗立在黄河最后一湾的建筑里,他们解开了黄河千年文明的密码,见证了“母亲河”变身“幸福河”的辉煌技艺。站在黄河塔广场,首先醒来的是《黄河细说》。这座占地23公顷、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建筑,每一个设计都藏着巧思:54.64米的高度,精确模仿了黄河干流5464公里的长度。九层建筑象征着黄河从青海到山东的九个省(区)。脚下的安澜湾就是黄河最后一个90°直角弯入海前的河流,承载着千百年来“江河平安、国泰民安”的希望。走过黄河塔,就像走进了一个立体的黄河文化博物馆。 “博物馆里有2万多件藏品,每件藏品都蕴藏着一段关于黄河的记忆。”王树清讲师的一番话道出了黄河塔的灵魂。馆藏藏品303件/套,涵盖治黄工具、土著文物、碑刻橡皮等。一楼碑帖展中,有南北朝至民国时期的橡皮90余件。流域文明的密码隐藏在楷书、隶书、篆书之中,它是黄河文明的“活档案”,让几千年的文化得到保护和延续;也是黄河文明遗址n、让每个听众都成为文化传播者。在这里,民国时期的黄河洪水日记不仅陈列在展柜中,还整理成电子文档,上传到“黄河文化数字平台”,供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分析,让治理黄河的历史研究得以继续; 90余件南北朝至民国时期的碑刻残片不仅在一楼展览的代表中按年份展示,还内置“拓印体验课程”,每周六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代表到现场授课,让游客亲手制作橡皮,体验汉字与黄河文化的融合。 “江河安了,国家安了,人民安了。”“平安”,这不仅是对黄河治理的期盼,也是对黄河文化遗产的期盼。在淄博高青黄河塔,每一块砖、每一件藏品、每一次文化活动都在诉说一个道理:黄河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在保护中变,在变中发展,诉说着当代生活的千年文脉。这条千年的河流,用生命滋养着两岸人民的美好生活。 “幸福河”新姿态。 上一篇:学习一门新语言|“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